设为首页 电影唯品读(Dywvip.Com),分享国内电影的观点与解读!!
当前位置:主页 > 观点新知 > 正文

姜文这部野心毕露的禁片 它的锋芒让人望而生畏 【影视评论】

时间:2023-01-25 10:38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阅读:
关于《鬼子来了》,有一种说法是这样的:如果这部电影能上映,那就是我们的电影节。中国的禁片很多,但从没有一部电影获得这样的评价。2000年以后的中国电影有各种排名,排名可有前后,标准各有不同,如果要选最有锋芒的中国电影,非《鬼子来了》莫属。姜文导演的第二部电影,勇敢向自己国民的劣根性开刀,向形成国民劣根的原因长驱猛进,向以中国和日本为主的亚洲族群性格发出疾风骤雨般质问,他更以极其真实的细节形成荒诞疯狂的叙述,到处挥洒着一个电影天才丧心病狂般横溢的才华,让人笑到颠倒最后痛彻心扉,但全程如着魔一般陷入中国电影前所未有的影像狂欢中。如当年戛纳电影节评价:这是一部迎刃而上的电影,它与中国电影的传统看起来毫无关系。当时崔健看完之后,到处跟人说:穷尽你的想象去想吧,姜文拍的都会比你想得要好一万倍。《鬼子来了》改编自作家尤凤伟的小说《生存》,但对原著进行了颠覆式改编,乃至于尤凤伟要告姜文改动太多。在一部足以传世的电影作品面前,一个二流小说的原著作者有这样的反应,好尴尬啊。电影除了保留原著小说一个鬼子和一个翻译官送到一个农村的设定和前半部分故事脉络之外,从人物名字、身份、认知、状态、故事发生地、世界观、故事走向与结局都全部推倒重来,最重要的是:主题也改了。长城脚下挂甲台村,农民马大三和寡妇鱼儿夜半偷情时,一伙神秘人物送过来两个俘虏,一个日本士兵,一个翻译官,告诉他们:大年三十晚上来取,一个不能少。到了大年三十,却没人来。马大三一直养活俩俘虏大半年,两人一直找各种机会向巡逻或者路过的日本兵求救,第二次求救未遂之后,村民们感到极为危险,决定除掉两人。抓阄决定,马大三来动手,但他并没有杀这两个人,而是把两人藏在长城上烽火台里。被发现后,大伙决定借刀杀人。马大三找到四表姐夫,四表姐夫说他是使枪的,借刀杀人得找使刀的。带马大三去找到了一刀刘。一刀刘却故意没杀死俩人,说此人命不该死。花屋小三郎提出以命换粮的建议被接受,直接导致了全村被屠杀。从始至终,只有一个疯七爷说出了最好的解决办法:一手一个掐吧死俩,刨坑埋了。或者,一手一个拧成麻花,刨坑埋喽!(此处插视频1,或者动图:46分19秒-21秒)最后,在整个挂甲台村被屠杀的时候,也是疯七爷一个人,稀里糊涂地抗了日。《鬼子来了》这样一部以抗日战争为背景的电影,从头到尾都没有表现抗日,却成了我们最好的战争题材电影。片中村民与日本人的相处是这样的:日本海军小队在奏乐声中巡逻,村里的孩子们都高高兴兴等着发糖,二脖子对野野村队长说“晚上给您老准备干净水”!当翻译官故意说日本兵花屋小三郎非要吃饺子否则绝食,马大三去借白面包饺子。两个电话兵来吃鸡,鱼儿还要弄几个孩子表演节目“闹腾闹腾”。一伙村民因为发现两个俘虏没死去找马大三的时候,马大三让八婶子别吵吵,八婶子理直气壮地说“日本子来咱村儿八年了,八年,八年他咋着了,他敢动我一根汗毛了,我行的端走的正,到哪儿他都得高看我一眼!”马大三等人讨论用俩俘虏换粮食的时候,马大三又说了“我(村民)对得起你(日本人),你(日本人)对不起我(村民)?人心还不是肉长的?” 你可以说马大三等村民太过愚昧,但你无法不相信这是一种让人信服的状态。国家主义和民族主义对于底层农民来说太遥远了,而基于基本的生存需求,如何与主子相处,哪怕是一个殖民者,则是改朝换代多次以后的中国底层民众慢慢摸索习惯了的。甚至敢用自己的道德判断去揣摩日本人的心思,看似荒谬绝伦,在中国却又真实得可怕。敢从这个角度拍抗日战争,姜文的野心实在太大了,因为他在影片中表达出了比民族主义更重要的主题,是民族性。如果一个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的话,那么一个民族,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的劣根性,就是所有清醒的人都为自己这个族群痛苦不已的阴暗面,就是鲁迅所写过的那个铁屋。《鬼子来了》表面上看来,是个农夫与蛇的故事,日本鬼子恩将仇报。但往深了看,姜文拿自己民族开刀,追问中国人愚昧与奴性的根源。而且,他还找到了。全片的点睛之笔,就是四表姐夫带马大三到澡堂子里见一刀刘那场戏。http://v.qq.com/x/page/e0335jcc1vi.html 四表姐夫口吐莲花,云山雾罩慷慨激昂说了番刘爷如何牛逼的话,一刀刘开口: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要理解《鬼子来了》,必须理解这两句诗的含义。这两句诗是清人所写,来历想必很多人都清楚,至少百度都能查到,就不说了。我想说的,倒是另外两个例子,一个是晚晴名士辜鸿铭,民国后依然在北大留着辫子,学生嘲笑他,他高傲地说:我的辫子在脑后,诸君心中的辫子是无形的啊!秦始皇是中国第一个皇帝,也是中国皇权的开始,从此,皇权越来越重,而臣民则渐渐变成了奴隶。长城,是秦始皇时代为了抵御北面的游牧民族而修筑,随着后代皇权不断加重,长城也不断加长加固。尤其明代以后,中国皇帝的权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巅峰,同时,从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代皇帝不断加强海禁之后,中国早已在全世界大航海时代带来前所未有变局之际,错过了从海洋向世界开放的机会。即便面对北方鞑靼,当俺答汗数次要求进行双边贸易时,明朝的皇帝却不断武力抗拒并加固长城,切断一切对外交流的渠道。抗拒了一切对外交流渠道后,在长城以内,统治者通过把人民变成逆来顺受的奴隶,来稳定自己的统治。长城是皇权加强内部奴化统治的象征。即便秦始皇不在,象征着自我封闭、以无上权力压制奴性人民的长城还在!早已经被驯化的中国人,心中对于权力的尊崇与畏惧,是无法消除的。更可怕的是,送来俘虏的,应该是八路军。村头就驻守着日本子,不远处还有当时的国民党政府。三方都是主子,到底怎么办,这不是马大三这等村民能参透的。《鬼子来了》中的一刀刘,是斩杀戊戌六君子的刽子手,是皇权下的行刑者,在他的判断中,上头送来了两个俘虏,无知的村民居然要杀了两个人,真是胆大妄为。皇帝虽然没了,但我们都是上头统治者的奴才,这一点是根本无法改变的。所以说: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影片故事就发生在长城脚下,而花屋小三郎和董汉臣就被马大三藏在长城烽火台。这看似是一帮村民和两个俘虏的故事,背后却是中国人被奴化了两千年之后的一次汇报演出:老爷们,长官们,帝王将相们,没有你们的命令,我们死也不敢动这俩人一根寒毛!引用古诗,而将其意改延至此,姜文、述平和史建全这帮编剧,简直到了鬼神难测的地步。与这两句诗对应的,是马大三对于“我”这个称谓的反应,以及五舅老爷等人对上头身份和用意的揣摩。三十前夜,五舅老爷风雪中敲门,马大三问谁,他说“我”。马大三说:别“我我我”的,我怕这个“我”啊。马大三被认为杀了俩俘虏,全村没人理,鱼儿怕怀鬼胎也不理他,就让小碌碡来送饭,这小孩子也说了“我”。马大三皱起眉头严肃地对孩子说:别“我我”的。连大伙儿一起审俩俘虏的时候,五舅老爷最后问:你们给我说说,“我”是谁啊?!五舅老爷作为全村的权威,一直引领大家努力揣摩上头的用意。六旺去城里讨说法,回来后,说五队长让他们处理了。马大三说:他要说宰人就说宰人,为啥说个处理了呢?五舅老爷说:干大事儿的人,不能把话说那么透啊。而五舅老爷早就指出:此等作为,非等闲之辈!招惹不起。一帮蒙昧的村民努力揣摩圣意,最终一刀刘给他们总结:上意不可揣摩,更不能违背。因为我们两千多年来都是这样。说到抗日,或许我们该记得,抗战中中国的伪军数量之多,在世界战争史上都是惊人的。也该记得,南京大屠杀时,几个日本兵就能驱赶数百中国人到江边射杀,整个过程中,没有人反抗。而姜文借《鬼子来了》一语道破根本原因:被奴化的人民,连本国统治者都不敢反抗,对于侵略者更不敢反抗。如同片中五舅老爷说“恭敬不如从命”,二脖子接得很牛逼:咱们都恭敬多少回了,也该从命一回了。在看过很多遍《鬼子来了》了之后,我越发觉得,以反思国民性为主题的创作中,鲁迅之后,能如此集中火力、不遗余力、穿透皮肉直达骨髓的,只有《鬼子来了》。其他作品的那些讽刺和批判,在姜文这里,都太小儿科了。看四表姐夫带着马大三去找一刀刘那场戏,无法不想起鲁迅。鲁迅写过的人血馒头,写过的杀革命者而围观者欢呼,这种国民的愚昧让他痛苦不堪,在《鬼子来了》之前,从未见过如此形象而生动的电影语言表现。在马大三们看来,刘爷是太后的人(实际皇权最高代表),那就具备了无上的合法性,围观、欢呼、崇拜然后三拜九叩请来杀长城上的俘虏,自然是求之不得。姜文的野心不止于此。有奴性的不止马大三这些中国农民,花屋小三郎代表的日本军人一样愚昧不堪。就在一刀刘刀锋划过花屋小三郎脖颈后,小三郎终于领悟到濒临死亡的恐惧,他让翻译官叫他骂天皇的话,他说自己从来不是武士,他们家世代是养蚕的,他为了求生什么都愿意做。这与他之前反复痛骂马大三一帮村民、坚决要为天皇尽忠的表现形成强烈对比,因为濒临死亡终于叫醒了被日本皇权统治和军国主义洗脑的他。但是,一回到自己的部队,在集体的力量下,小三郎很快回到了被洗脑的状态,因此最后针对村民的屠杀,从他开始。直到最后,高少校命令日本军人对马大三行刑,他依然以无比庄重的日本武士的仪式,砍下了马大三的头颅。但我必须要说,《鬼子来了》里的所有中国人中,从奴隶变成一个人、乃至一个英雄的,也只有马大三一人。全村被屠杀,让马大三彻底觉醒,才一个人冲到日本战俘营去复仇。在高少校看来,杀俘虏,不算抗日。但对于一个奴隶来说,只要能够觉醒,能够认清楚是非,敢以本能手刃敌人,就已经完成了蜕变,成了一个真正的人。高少校是官方权力代言人,他说马大三违背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不配做一个中国人。是的,因为马大三不听话!所有没有听主子的话的奴隶,应该遭到惩罚。但是,他是我们的英雄。而花屋小三郎即使砍下了马大三的头颅,他依然在天皇和军国主义洗脑中不能自拔。马大三头颅被砍下后,镜头随着他的视角天旋地转,然后他眼中的世界忽然有了颜色,这个镜头所需要的器材当时耗费上百万,为了表现马大三的蜕变与重生,姜文坚持以这样的方式来呈现。姜文曾经说,《鬼子来了》是他在北京拍给全亚洲甚至全世界看的。这部电影,不仅在反思中国国民性,也给中国和日本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劣根扇了一个大嘴巴子,其实,也值得每一个在权力面前丧失自由和尊严的群体反思。影片主题沉重,但并不妨碍片子观感极佳,影片处处闪耀着一个电影天才诡谲的心思和耀眼的才华,光芒四射。这部电影随便一场戏,都能牢牢抓住人,把人看嗨。而且,你很难见到一部电影处处都是神来之笔。比如大家熟知的“大哥大嫂过年好”,花屋小三郎恐惧的表情和马大三等村民披着被子床单扮日本武士的想象画面对切,妙绝。http://v.qq.com/x/page/q0335q5lyv6.html其实还有一个更牛逼的神来之笔,就是马大三等人去拿俘虏换粮食时,村民们在等待日本军官回应,全场安静,马大三的驴把日军的马给上了!牛逼。据香川照之回忆,剧组曾经一再给公驴打雄性激素,但好像不起作用,最后怎么拍的,就不知道了。中国农民的驴,都敢硬上日本马。中国人,却连日本俘虏都不敢动,给人送回来了。人被奴化得连动物的本能都不如了。除此之外令人叫绝的戏实在太多了,几场审问戏、借白面、六旺的“出了村过了河”、大伙围攻马大三、四表姐夫不办事儿还强留豆子、见一刀刘、一刀刘长城行刑……就台词来说,《鬼子来了》足以成为电影学院永远的教科书,密集、精彩、绝妙,令人无法喘息的对话,就像有魔性一般,让人上瘾。姜文对演员的调教无人能及,你无法相信女主角鱼儿的扮演者姜宏波是第一次演戏,而片中的八婶子只有三场戏,借面、围攻马大三、和日军联欢被屠杀,就奉献了骇人的演技,尤其和村民围攻马大三时,“我行得端走得正,到哪他都得高看我一眼”时动作、表情和台词结合得令人瞠目结舌。饰演四表姐夫的是编剧之一史建全老师,就见一刀刘那番台词,就让专业演员也得佩服。姜文在《鬼子来了》精力真旺盛,才华到处流,很多戏的处理异于常人,但不仅不是犯错,还能更牛逼。比如马大三和八婶子来回多个回合,把价码抬到了借一还八。六旺的“出了村儿过了河……”。马大三认为:要是老百姓都跟咱似的,把日本子这个那个都抠出来,那这天下该啥样了,那就该日本子当汉奸了!马大三见四表姐夫,中间硬是插了段看到日军打了败仗回城的戏,四表姐夫还来了句:这趟他们吃亏了,以前见了我都点头哈腰的。姜文能把看似废戏也拍成了不可缺失的精彩好戏。《鬼子来了》并非没有缺点,最后高少校的戏有点过,作为最高权力的代表,村民恐惧的对象,如此露骨地用台词展现权力者嘴脸,多少破坏了前面那么牛逼的铺垫。日本人挂甲台大屠杀后,被国军收为俘虏,不仅没有任何惩罚,还命令他们处决了马大三。这种多少有点编剧强行设计的意思。国民党和共产党当时确实在争地盘,同时也争日军投降后留下来的军工资源,但蒋介石这个民族主义者对于刚刚屠杀过中国人的日本军队,几乎不可能如此优待,更不可能命他们来杀马大三。姜文表演还是有用力过猛之处,我也一直觉得如果姜武来演马大三,会比姜文好一些。姜文太硬了,而马大三这个人物需要点怂。饰演花屋小三郎的是日本演员香川照之,当时香川是被剧本强大的张力吸引,主动请缨,但拍戏的过程中,他确实被折腾惨了。回国之后,他写了本拍这部戏的书《中国魅影》,他说:拍《鬼子来了》所用的精力和投入,即便在日本,都够拍7部电影的。姜文为了这部戏,曾经四次去靖国神社,当时国内哗然,姜文的解释很简单:杨子荣还上过威虎山呢。姜文在《鬼子来了》里表现了非凡的才华,但也因此付出了极大代价,影片在戛纳获得评委会大奖,却回国被禁,姜文作为导演也被禁止拍片多年。姜文说,《鬼子来了》其实是他自己对过去人生的一段总结,“表达恐惧、善恶、死亡、爱恨这些一直折磨我也一直梳理不清的东西”,人生到了某种局限,像马大三这种村民遭遇了一种远远超出自己理解的事情,就会陷入困顿,左奔右突很难找到出口。片中姜文就是以马大三的死寻找到了一种出口,但在抗日背景下循着民族性来寻找出口,触碰了太多禁忌。一个被视为天才的导演,就这样在创作力最黄金时期被禁止拍片,我们肯定错过了姜文至少一部牛逼的电影,而中国电影,也错过了丰富自己电影形式的机会;中国社会,也错过了反思自己国民性的机会。(1999年的人民画报,当时官媒还采访了姜文,作为正面典型宣扬的,没想到结果如此黑色)

(责任编辑:admin)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推荐内容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