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电影唯品读(Dywvip.Com),分享国内电影的观点与解读!!
当前位置:主页 > 观点新知 > 正文

看完《无问西东》,我们上大学到底为了学什么?

时间:2018-08-14 13:58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阅读:


  上周末看了《无问西东》,是开年第一部令人惊喜的影片,也第一次让我觉得豆瓣评分不靠谱。

  这部电影由4位不同时期清华学子的故事穿插而成,用4代人的故事传承大学精神,也是我们在大学应该学到的,对自己的真实

  

1

  1923年,民国时期,吴岭澜英文和国文成绩优异,物理成绩却垫底,时任清华大学教务处主任的梅贻琦劝他转文科,但他认为最优秀的学生都学实科,他也该学实科。

  直到印度诗人泰戈尔来清华大学演讲“对自己的真实”,这段演讲启发了吴岭澜,他开始面对真实的自己。



  1938年,抗战时期,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组成“西南联合大学”,在云南躲避战火,在艰苦的条件下坚持办学。

  富家子弟沈光耀面对母亲的责备内心动摇。在一次避难中听到教授吴岭澜讲授泰戈尔的诗,坚定内心的理想,进入空军学院,成为一名飞行员。



  1962年,文革前夕,陈鹏是一位孤儿,靠沈光耀空投的食物活了下来,考上清华大学,他和王敏佳、李想三人是要好的初中同学,王敏佳看不惯师母殴打初中老师,和李想拓字给师母写警告信,被接发后王敏佳被批斗、殴打至濒死,陈鹏救了王敏佳,只身前往边疆研究核武器。



  现代,张果果是广告公司中层,父母是当年支边的知青,在暴雪中被李想舍命相救。

  张果果也毕业于清华大学,没有一点意气风发,整天疲于职场勾心斗角,人与人之间的尔虞我诈,好心帮助早产四胞胎,却陷进家属不断索取的无底洞。



  这4个故事结局迥异,却都阐释了一个核心:对自己的真实

  吴岭澜的故事看似平淡,却是整部电影的“”,奠定了整部电影的基调。

  他和梅老师的对话也狠狠打了当代大学生的脸。梅老师建议他转文科,吴岭澜固执地说“最好的学生都在实科,不管学什么,我只知道把自己置身在这种忙碌中,就是充实有意义的。”(台词大意是这样)

  这段话放在今天都一针见血,多少人上了大学都不知道自己想学什么,以后想做什么,都在用这种没有目标和意义的忙碌欺骗自己。

  梅老师告诫他不要陷于这种麻木的忙碌中,踏实,但失去了真实,他说真正的真实是“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做什么、和谁在一起,有一种,从心灵深处满溢出来的不懊悔、也不羞耻的平和、与喜悦”。

  直面自己的内心,遵从内心的选择,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不为功利,不为欲望,只为无愧于心。



2

  做最“正确”的选择,却不做遵从内心的选择。

  我们每走一步都要做出选择,一个简单的选择可能影响下一步,甚至整个人生轨迹。

  有的人做出最“正确”的选择,李想为了能去支边,没有替王敏佳作证。他做出了最“正确”的选择,却违背了自己的良心。

  他是坏人吗?不是,他只是个有理想、上进、但又自私软弱的医生,坏的不是他,是那个时代。

  沈光耀被吴岭澜那句“不要放弃对生命的思索,对自己的真实”打动,站在飞行员考试的台子下面,听到考官说“这个时代缺的不是完美的人,缺的是从心里给出的真心、正义、无畏和同情”时,他彻底觉醒,不惜违背母亲的意愿,自愿成为一名空军飞行员,这是他对自己的真实。

  这句话后来也影响了张果果,在Robert暗示张果果别去管四胞胎,还撺掇张果果提供对David的不利证据时,张果果犹豫了。

  在和家人给李想扫墓后,他听了李想的故事,决定对自己真实,他妥善安置了四胞胎一家,并给其家人找了一份工作,也拒绝出卖曾经出卖过他的David。



  现在的大学生,有多少人从报志愿到找工作,都在努力做最“正确”的选择?

  报热门好找工作的专业,而不是自己喜欢的专业。

  毕业后去名企做高薪体面的工作,而不是真正想做的工作。

  很少有大学生能对自己真实,因为他们连最起码的自己想学什么、想做什么工作都不知道,对一具具没有理想的空壳,何谈对自己的真实?

  人们对欲望真实,对功利真实,唯独不对自己真实。

  

3

  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对世俗真实,对功利真实,不对自己真实。

  很多人都说张果果这一段非常突兀,和整部影片调性不搭,但在我看来,就是这段“突兀”的故事,折射了当代大学生,尤其是清华这样的名校毕业生,在世俗和功利面前难以做到对自己真实的现状

  现在考上清华比50年前要容易,现在的大学生也不用在战火中上课,不用为国捐躯。

  没有宏大的家国情怀,没有纷乱的时局动荡,我们生活在最和平也是最功利的时代,大家更愿意当精致的利己主义者,选一个热门的专业,找一份名企高薪工作,过体面舒适的生活

  这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价值取向,也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世俗。



  每个时代都有它的世俗,就是大家都墨守的规则。

  文革时期,世俗是在集体中争做先进榜样。为此,有人选择保全自己的名誉,和“坏分子”撇清关系。

  在现代,世俗是职场上的尔虞我诈,是利益至上的人情冷漠。为此,有人选择保全自己的利益,出卖下属,牺牲公司利益。

  我们到底要不要遵从规则,随波逐流?

  张果果在影片结尾的独白给出答案。

  “看到和听到的,经常会令你们沮丧,世俗是这样强大,强大到生不出改变它们的念头来。

  可是如果有机会提前了解了你们的人生,知道青春也不过只有这些日子,不知你们是否还会在意那些世俗希望你们在意的事情,比如占有多少,才更荣耀,拥有什么,才能被爱。

  等你们长大,你们会因绿芽冒出土地而喜悦,会对初升的朝阳欢呼跳跃,也会给别人善意和温暖。但是却会在赞美别的生命的同时,常常、甚至永远地忘了自己的珍贵。

  愿你在被打击时,记起你的珍贵,抵抗恶意;愿你在迷茫时,坚信你的珍贵,爱你所爱,行你所行,听从你心,无问西东。”

  现代的世俗是什么都能用物质衡量,用物质财富衡量社会地位,衡量爱情中的竞争力,衡量一个人所有的价值。

  但我们不能忘了自己的珍贵,这份珍贵在知识和理想的浇灌下,才会结出真实的果实。

  对自己真实的人,敢于同世俗做对,敢于对抗规则,听从内心。



  沈光耀很傻,放弃别人求之不得的优渥家境,从军战死沙场;

  陈鹏很傻,本可以随便选一个轻松待遇好的工作,却在条件艰苦的第九研究所研究核武器;

  张果果很傻,帮助四胞胎一家,花了很多钱还没有回报,被David算计还默默吃亏。

  他们在各自时代的世俗观念里都是傻子,但只有他们自己知道,“这个时代缺的不是完美的人,缺的是从心里给出的真心、正义、无畏和同情”。

  也许想做的事情并不会为你带来多少物质财富,甚至在别人眼里会“很傻”,却能让你拥有最完整最丰美的人生。

  因为你按自己的意愿在生活,不逐流于世俗,不遵循“最正确”的指引,对自己真实。

  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固然会活得滋润一些,但对自己真实的人会活出人生真正的意义来。

  上过大学的人,有没有正视自己,敢于承认和面对自己真正喜欢的东西,真正想要做的事情,并尽全力为之努力呢?



4

  片尾挨个介绍了西南联大期间跑龙套的路人们:梅贻琦、梁思成、林徽因、梁启超、王国维、徐志摩、孙立人、冯友兰、钱穆、蒋梦麟、杨振宁、马约翰、钱钟书、沈从文、朱自清、陈省身、华罗庚、穆旦、闻一多、陈寅恪、袁复礼、邓稼先、蒋南翔

  看到这,影院里开始有人鼓掌,这些响亮的名字是时代的瑰宝,他们没有在当前形势下做出“最正确”的选择,也没有委身于物质财富,而是选择直面真实的自己,在最艰苦的条件下传承知识,钻研各自的学术领域,令人肃然起敬。

  这部电影不仅是一部大学校庆纪念电影,它的立意更高远,是对大学精神的凝练,更是对理想和真实的赞美。

  也许现在的大学已经没有了电影中的那种精神,也许现在的大学生连张果果都做不到,那是不是应该再思考一下生命的意义和对自己的真实?



(责任编辑:admin)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推荐内容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