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电影唯品读(Dywvip.Com),分享国内电影的观点与解读!!
当前位置:主页 > 观点新知 > 正文

你就该带着你的老师一起去看《无问西东》

时间:2018-07-23 08:56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阅读:


  



  昨天,我去看了《无问西东》。

  在看之前有人告诉我说,不用看了,这就是部清华校庆电影,从头到脚的“伟光正”和主旋律,又鸡汤又狗血,没什么看头。

  我回答他说,好不好,总要自己看过才知道,你看了吗?

  他说,没有,但好多影评都说故事很散,情节不连贯,而且我不喜欢强行被灌鸡汤,所以就没去看。

  但我总觉得,清华大学校庆电影,不应该是一部主旋律电影,所以为了印证我所想的东西,我还是去看了《无问西东》。

  这是一部无愧于“清华百年校庆献礼”这个称号的电影。

  因为它在这个思考匮乏的时代里,重新阐述了教育、思考和传承的意义。

  



  

  

  

  1923年,北京。

  吴岭澜的物理成绩考试结果是“不列”,就是现在所说的“挂科”吧。

  吴岭澜被要求转文科,于是有了一番他和校长梅贻琦的对话。

  梅贻琦:“你的物理学是不列,而英文学和国文学都是满分,如此天资,当初你为什么不学文科?而偏要念实科(理工科)呢?”

  吴岭澜:“因为最好的学生都读实科。”

  梅贻琦:“你求学的目的是什么。”

  吴岭澜:“我只知道不管我将来做什么,在我这个年纪,读书,学习,都是对的。我何用管我学什么,每天把我自己交给书本,就有种踏实。”

  梅贻琦:“但是,你还忽略了一件事,真实。人把自己置身于忙碌当中,有一种麻木的踏实。但丧失了真实,你的青春,也不过只有这些日子。”

  吴岭澜:“什么是真实?”

  梅贻琦:“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做什么,和谁在一起,有一种从心灵深处满溢出来的不懊悔也不羞耻的平和与喜悦。你慢慢想,转系与否那都是小事……”



  吴岭澜是一个虚构的人物,而梅贻琦是真实存在的,时任清华教务处主任,后来的西南联大校长。

  而电影中的这段情节,不是梅贻琦在教吴岭澜人生的意义,而是告诉了他自己的思考。

  所以吴岭澜慢了下来,这个文科满分理科不行的专才,开始在校园里漫步,听风,看雪,想着自己的人生应该怎样度过。

  而1924年的时候,泰戈尔访华让吴岭澜终于给出了属于自己的答案,这个答案,就在西南联大的防空洞里,被他传递给了沈光耀。

  “当我在你们这个年纪,有段时间,我远离人群,独自思索,我的人生到底应该怎样度过?

  某日,我偶然去图书馆,听到泰戈尔的演讲,而陪同在泰戈尔身边的人,是当时最卓越的一群人(梁思成、林徽因、梁启超、梅贻琦、王国维、徐志摩),这些人站在那里,自信而笃定,那种从容让我十分羡慕。

  而泰戈尔,正在讲“对自己的真实”有多么重要,那一刻,我从思索生命意义的羞耻感中,释放出来。原来这些卓越的人物,也认为花时间思考这些,谈论这些,是重要的。”

  从梅贻琦,到吴岭澜,再到沈光耀,乃至到后来的张果果,清华人的思考就这样一点一滴的传承了下来。

  它的目的不是告诉你,你应该对自己真实,不是告诉你你要活得真实。

  而是要你想明白,你为什么要活得真实,你又为了什么活得真实。

  



  

  

  

  但这些东西,在现在的大学教育里,少之又少。

  《无问西东》想要传递的,恰恰就是这种我们原本需要,却又缺少了的东西。

  如果单论教育程度,我们所有人的程度都不会差太多,毕竟这是一个遍地大学生的时代,而我们又是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一路走过来的。

  但是,素质教育这个词,真的存在过吗?

  衡水中学校长有句很经典的话:“我们的教育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因为首先要培养学生有考上大学的素质,也就是应试的素质。”

  这句话逻辑上没有任何问题,但你看到的第一反应,就是不舒服。

  为什么,因为素质教育这个词里,并没有告诉你,什么是素质。

  我曾经和深大高等研究院的一位朋友聊过他的院系,他告诉我说,其实我们根本不知道自己将来要做什么。只知道我们学院很牛逼,能培养科学家,能培养国家需要的高精尖人才。

  末了,他自嘲地笑着说,有时候我们自己也会说自己是小白鼠。

  直到今天,我依然在为他感到愤愤不平——为什么要成为科学家,这个答案固然要让他们自己去寻找,但老师就不应该去引导吗?

  但我也知道,这样的机会太少了。至少我在学校的时候,我很少能见到我的老师。老师更多的时候,只能在课业上提供帮助,但真的要去跟老师谈人生,既不敢,也不想。



  幸而我在高中时候,遇到了一位很好的老师。

  当时我是一个特别皮的学生,成绩不好,性情顽劣,经常引起各种校园暴力斗殴事件。

  我的班主任每个星期都要给我擦一次屁股,但是他从来没有叫过我的家长,而是每次我犯错之后,都会跟我聊很久的天。

  可是当时的我并不领情,我总觉得大人说的话都是些不痛不痒置身事外的蠢话。但其实心里面我却很感激他,因为我能感觉到,他是真的关心我。

  后来高二分班了以后,我就不再是他的学生了。但有一天晚自习的时候,他突然出现在了我们班的门口,然后把我叫了出去。

  我不知道他要找我干什么,只是在那站着,老师也不说话。

  我们在料峭的寒风中站了很久,他突然说,我和你的班主任聊了你的近况。

  说到这里的时候,我注意到他的眼睛有点发红。

  你看看现在的你,满身邪气,你告诉我,你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说完这句话,老师转身就走。

  我突然感觉特别难受,因为我察觉到了他没有说出口的失望。

  这是我唯一一次因为老师的话语感到发自内心的难过。

  而我的老师又给了我一个问题:你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这个问题我思考了很多年,依然没有找到准确的答案,但至少现在,我想要成为一个正直的人。

  我讲这个故事是想告诉你,在我心中,真正的好老师,不是只有能让学生考高分找到好工作的老师。而是那些愿意在学生心思烦乱的时候,放下教鞭,让学生静坐听雨的老师。

  唯有这种把教会知识和培育品性放在一起来引导学生的老师,才是真正的好老师。

  但现在大部分的学生,除了自己的班主任,还记得几个老师的名字,样貌,他们说过什么话给自己?

  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情,不应该只是一场简单的知识传递。

  



  

  

  

  教育的本质,应该是一个先行者告诉后来人,你人在何方,又应该去哪里寻找属于你的方向。

  而不是在你手里塞上一把铁镐一把猎枪,让你像个无头苍蝇一样乱撞。

  前段时间有个新闻,说西安交大有位年轻的博士自杀身亡,怀疑是因为受到了导师的不公正待遇,媒体报道这件事情的时候,一直在强调导师让他擦车买东西挡酒,各种事无巨细,各种干涉私生活。

  但我想到的是,假如他的老师可以多关心他一些,他的老师可以多了解一些自己的学生,也许就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了。

  说到底,在这个讲求效率和快速的时代,老师跟学生之间的交集太少了。那些已经走过青春的人们习惯了指指点点,说现在的年轻人迷茫而不自省,怠惰而不上进。但已经经历过这段时光的人,为什么不肯回过头来,好好地跟那些还在迷茫的人聊聊人生呢?

  你说年轻就要去打拼,年轻就应该奋斗,年轻就应该力争上游。你说你还年轻,只管做,不要问为什么?

  为什么不要问为什么?

  吴岭澜在梅贻琦的启迪下,终于回归了自己的本真;

  沈光耀在吴岭澜的话语中,找到了人生的方向;

  陈鹏在沈光耀的帮助下,坚守了人性的善良;

  张果果在因为李想拯救的父母的教导下,寻回了自我;

  从1923年到2017年,从民国到抗战到内乱再到资本浪潮袭来的现代,岁月几多变迁,人事几多更替,可是当初梅贻琦在西南联大种下的果实,却在不同时代的思考里历久弥新,最终开出了人性的花来。



  这才是教育的力量。

  真正的教育,不是教授知识与技能,而是引导学生自我意识的觉醒。

  爱家爱国爱集体之前,一个人应该先学会爱自己。

  学会爱自己,保守住对自己的真心,才能够在这纷纷扰扰的俗世里,获得足够负担起人生的能量。

  可惜的是,学校追求升学率就业率,社会讲究效率和价格,很多事情,已经从“为什么要做”变成了“需不需要做”。

  连读书这件简单的事情都要被打上“晒书单”“快速提升”标签的今天,还有哪位老师,敢让我们放下纸笔,静坐听雨?

  电影里西南联大的那段时光,重新提起了这些几乎被人遗忘的教育。

  关于自我的教育,关于珍视自己人生的教育,关于明白自我价值,看清自己内心的教育。

  这种教育没有那么多大道理,也不会告诉你如何面试世界500强,它能给你的只有一句话而已:

  静坐听雨思逸趣,无问西东总求真。

  

  兄弟,一辈子很短,请活出你最珍贵的模样。



  



(责任编辑:admin)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推荐内容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