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电影唯品读(Dywvip.Com),分享国内电影的观点与解读!!
当前位置:主页 > 创业分享 > 正文

文化产品是个人行为么? 电影唯品读

时间:2018-10-22 09:39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阅读:
铁肩担道义,是肩膀,就要担道义。

《战斗民族养成记》是怎么玩的?

——文化产品是个人行为么?

我更喜欢片名的直译——“我是如何成为俄罗斯人的”。

在一段历史时期当中,俄语世界的艺术成果都处在领先地位。这是无可争议的。现代主义乃至好莱坞大片儿横行无忌,成功输出于世界范围之后,我们能听到的,看到的俄语文化产品,少之又少。以至于我们的创作学习都要刻意的效仿美国人,学美国片,学美国片套路,以为那就是可以让作品通行世界的不二法门。至少,我们这一代人读了菲茨杰拉德,读了海明威,看了《美国往事》,背了罗伯特·麦基。《聚焦》里面,张艺谋讲的看前苏联电影,“寥寥几笔记构图”的时代,悄然过去了。好莱坞邀请过成龙,邀请过李连杰、周润发、吴宇森,搁到俄罗斯也只是让人看见了拍《通缉令》的贝克曼贝托夫,一个被好莱坞请去打了一份工的俄罗斯导演。文化输出这事儿,还停留在个体行为,这很可怕,也让人心生无奈。想想,张国师的烂片《长城》也是同样的命运。吴宇森说当年自己没有最终剪辑权,可能多数“打工仔”皆命运如此。我就常跟人说,《长城》烂,不能光赖国师,是好莱坞的那套制度使然。

我也常跟人说,新导演拍文艺片儿不是好事儿。一个国家总输出文艺片儿更不是好事儿。别人呈现出来的世界样貌,是那样的,是强大的,是自豪的,是集体的,是宏观的;咱呈现出来的样貌,是私人的,是陈旧的,是未经历过无法理解的。这就会有偏差,你们的国家,你们的精神面貌就是这样么?诚然,不是。作品是作者个人乃至群体在探讨他(她)以及他们与世界之间的关系。关系问题不能窄化,因为人活在时代里面,以一个群体成员的身份。这层关系不可隐没,不可消除,甚至不能遗忘。“人不能太把自己当回儿事儿。”这话多数人是忘了,于是他们变得恣肆,变得自我,于是电影的格局也越来越窄,成了私人的影像记忆。回溯到人类情感的同一性上,尽管都看得懂外国电影里的喜怒哀乐,可是仍旧看不懂你的私人表达。这是对我不少国产片子爱恨交加的原因。因为作者投机取巧的选择遗忘了作品的使命。俄语文化还是会回到它曾经的巅峰,会回到托尔斯泰的时期,会回到布罗茨基的时期,会回到茨维塔耶娃、回到帕斯捷尔纳克的时期,因为人们终将意识到背负于身上的使命感。

以往,我们对一个国家的是从电影里,从书里,现在多了一个网络的途径。俄罗斯重新回到我们的视野里面,其原因不再是依靠身边跑到俄罗斯远东地区做生意的人描述,而是以段子的形式流传于网络。于是战天斗地无所不能的俄罗斯人成了“战斗民族”的代名词。《我是如何成为俄罗斯人的》有两点讨巧,一是喜剧;二是自黑。一板一眼的自我介绍,这多数没什么效果。嘻嘻哈哈的,没一处正经,反倒很好。那么怎么自我介绍呢,你看我们的生活是这样的,我们的迷信是这样的,我们的吃喝是这样的……最后我们就会明白:哦!原来他们是这样的,不是那样的。

那么,文化产品还是个人行为么?


(责任编辑:admin)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